#历史搜索
清除历史
04-02

2025

医学月月谈(第1期) | IgA肾病的研究与诊治进展
发布者:欧蒙
浏览量:979

       2025年3月22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举办的医学月月谈(第1期):IgA肾病的研究与诊治进展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特聘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及南开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谢院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吕继成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刘刚秘书长及欧蒙医学诊断CEO、一味书院执行院长、发起人李川先生担任致辞嘉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绪杰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李贵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静远教授作为讲课嘉宾,解放军总医院吴杰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素霞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玉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黄红东教授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新菊教授作为本次大会的讨论嘉宾。

致辞嘉宾谢院生教授

       谢教授代表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以及一味书院对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各位朋友参加第1期“医学月月谈”的学术交流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谢教授简单介绍了“医学月月谈”的前身“肾病月月坛”的历史,“肾病月月坛”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线上学术交流活动,以肾脏病或系统性疾病肾损害的诊治为主,每期一个主题,每期参会人数在1.8万左右,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升级为“医学月月谈”。

       “医学月月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具有以下特色和优势:①每月1-2次,一般在星期六上午;②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线下在全国主要城市轮流举办,线上直播,会后回放;③每期一个主题,设立专题执行主席,与会议主席一起主持“医学月月谈”;④讲座、病例分享与点评讨论相结合;⑤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及肾内科、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检验科、皮肤科、呼吸科、肿瘤科等多学科的学术交流;⑥突出西医和中医相结合、临床和检验/病理相结合、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相结合,为医患提供更全面的学术支持。

致辞嘉宾刘刚秘书长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刘刚秘书长致辞,高度肯定了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在谢院生副会长带领下取得的成果。他指出,“肾病月月坛”更名为“医学月月谈”更契合学术交流本质,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联合诊疗,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精髓。刘秘书长强调,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将全力支持肾脏病专业委员会打造的模式成为其他专委会的标杆,并承诺做好服务工作,助力学术成果转化。他期待医学月月谈持续扩大影响力,为医学事业注入新活力。

致辞嘉宾李川先生

       欧蒙医学诊断CEO,一味书院执行院长、发起人李川先生回顾了“月月坛”发展历程:自2022年创办以来,已累计举办77期,惠及数万医者,深受广大同仁的喜爱与赞誉。他介绍升级后的“医学月月谈”将着力搭建跨学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开展多角度、多学科的分享和讨论,让医学难题“月月有解”,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李川特别致谢谢院生教授,感谢谢教授将"肾病月月坛"打造为行业标杆,并表示欧蒙医学诊断和一味书院将一如既往地为“医学月月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携手更多同仁和朋友,共同助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周绪杰教授发表演讲

讲题:IgA肾病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IgA肾病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未来的治疗应基于患者的独特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个体化干预。”

       周绪杰教授为论坛做了关于IgA肾病发病机制新认识的精彩报告,指出IgA肾病是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中位肾脏生存时间仅为10到15年。周教授详细介绍了多重打击学说, IgA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感染引发的粘膜免疫系统异常、B细胞紊乱迁移到骨髓、致病性IgA分子的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系膜细胞激活、诱发补体反应,最终导致肾脏炎症和纤维化。周教授指出遗传因素在IgA肾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并非单一决定因素,遗传易感基因与微生物的交互作用才是疾病发生的关键。近年来,菌群在IgA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菌群紊乱可能通过粘膜免疫失调、分子模拟和模式识别受体激活等多种机制诱发IgA肾病,尽管已有一些研究发现特定菌群与IgA肾病相关,但目前尚无明确结论。周教授强调,IgA肾病的治疗已进入黄金时代,新药研发为患者带来了希望,治疗基于多重打击学说,针对多个不同的靶点,如针对降低IgA或者IgA免疫复合物、减少肾脏炎症、支持治疗等进行个体化治疗。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治疗理念的更新,IgA肾病的治疗前景充满希望。

吕继成教授点评:周教授为我们系统剖析了IgA肾病的发病机制,深入阐释了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如IgA的受体、补体激活、菌群与黏膜反应)。这些机制研究为未来治疗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李贵森教授发表演讲

讲题:IgA肾病的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IgA肾病治疗管理的基础,其中减少蛋白尿是重要管理目标。”

       李贵森教授完整系统地分享了“IgA肾病的支持治疗”的报告。开篇,李教授以国外及国内的长期预后研究结果向我们展示了IgA肾病(IgAN)的危害。2024年一项纳入158 项研究涉及 103076 例 IgAN的大样本量数据,统计了3 年、5 年和 10 年的肾脏存活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3 年和 5 年肾脏存活率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发达国家的肾脏存活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在 IgAN 中,长期肾脏生存率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改善,因而提出支持治疗对于IgAN疾病管理的重要性。李教授给出了2023年英国的一项针对2299例成人长期随访的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9年,50%患者发生肾衰竭或死亡;肾脏中位存活时间11.4年,肾衰竭和死亡平均年龄48岁。对比2024年国内2141例队列研究,随访5.8±4.4年,509例(24%)发生终末期肾病(ESKD),中位生存期12.4年。从数据看我国患者中位生存期高于英国统计数据。作为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李教授认为,到目前为止国内对IgAN的支持治疗管理已经做的很好。同时李教授认为这些结果对西方国家关于IgAN治疗管理起到了颠覆认知的作用,同时强调了IgAN支持治疗管理的重要性。接着,李教授通过研究数据向我们说明蛋白尿水平可作为预测IgAN患者治疗效果的依据,并给出蛋白尿水平控制值的依据。既往西方学者一致认为蛋白尿控制在1g/d以下,发生ESKD风险低。然而,根据2024年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低于1g/d时,长期预后没有明显改善。因而提出了蛋白尿控制应低于0.5g/d的说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队列研究数据通过1530例IgAN病例,验证了这个说法。统计结果显示蛋白尿水平0.5-1 g/d与0.3-0.5g/d相比肾脏复合终点风险增加接近2倍。李教授通过临床研究证据帮助我们充分理解了2024年KDIGO指南给出的“尿蛋白排泄量是唯一经验证的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应维持<0.5 g/d(或同等水平),更理想的是<0.3 g/d(或同等水平)”。最后,李教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几种指南推荐以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IgAN支持治疗药物,主要包括SGLT2i、ETA拮抗剂(Sparsentan、阿曲生坦)以及新型双阻断剂。最后,李教授提出了未来在IgAN治疗中的挑战,即肾小球硬化以及肾小管硬化治疗的问题。怎样阻止纤维化甚至逆转纤维化,都应作为IgAN治疗管理的重点,相信未来随着研究深入与产业协同,有望实现从“延缓病情”到“逆转损伤”的范式转变。

吕继成教授点评:李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全面的IgAN治疗的全面的讲座。这其中不仅仅是IgAN的支持治疗,还对IgAN的整体治疗的看法给了详细的阐述。重要的是,李贵森教授今年获得了“国家杰出医师”的称号,是肾脏病领域为数不多的能够获得此称号的医生。非常感谢李教授。

谢静远教授发表演讲

讲题:IgA肾病新治疗理念的临床应用

“IgA肾病治疗新药虽有进展,但单药疗效仍难满足严格临床目标,需多机制联合治疗及动态生物标志物监测推动个体化诊疗突破。”

       谢静远教授从IgA肾病的治疗新理念、新进展和新实践三个方面对IgA肾病新治疗理念下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概述。

       新理念:新的国际国内研究数据表明,IgA肾病并非以前认为的良性预后疾病,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KDIGO IgA肾病指南2024年草稿(征求意见版)有几点重要更新:一是肾穿刺时机提前,更早进行治疗;二是蛋白尿水平大于0.5g/d作为治疗启动的标准;三是首次将GFR降低控制在每年1ml/min以内定为治疗的目标,蛋白尿水平也建议降到0.5g/d,最好达到0.3g/d的目标水平。

       新进展:IgAN的治疗药物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靶向致病性IgA生成、靶向炎症和优化治疗。目前有多种新药物被应用到IgAN的治疗中。布地奈德肠溶胶囊(Nefecon)能够降低Gd-IgA1和IgA1-IC水平,减少致病性IgA的生成,为肠道治疗在IgAN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证据。泰它西普(Telitacicept)是一种双靶点融合蛋白药物,最初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IgA肾病治疗中也显示出显著的蛋白尿降低效果。Iptacopan如今已被FDA获批用于IgA肾病治疗。支持治疗药物中Sparsentan、阿曲生坦(Artrasentan)等对IgA肾病的治疗均有获益。但是目前新治疗药物单药对IgA肾病的eGFR获益尚不能达到新指南中的水平,提示需要多种方式联合治疗。

       新应用:谢教授用自己团队的研究数据展示了布地奈德肠溶胶囊、泰它西普、非奈利酮(Finerenone)在不同IgA肾病亚组中的疗效以及延长治疗对不同亚组获益的情况。这些药物安全性都在可接受范围内,是IgA肾病治疗非常有潜力的治疗药物。

       最后,谢教授再次肯定了新指南中关于更早启动、更严格控制蛋白尿和血压的必要性的更新。也提醒我们目前单药治疗可能难以达到新的治疗目标,而对新型药物、新的治疗策略与治疗理念的探索和应用,将成为引领未来临床实践的关键方向。

吕继成教授点评:谢静远教授从治疗理念的更新、临床实际应用的新进展和新实践等方面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报告。在介绍治疗理念的同时,谢教授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的几种新药。谢教授团队是国内最早使用布地奈德肠溶胶囊(耐赋康)的团队之一,谢教授凭借长期临床应用经验,提醒我们要关注患者的治疗时机,以及治疗过程中IgA水平的检测,尤其是Dg-IgA1的下降,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判断耐赋康对哪些病人有效。在讲到泰它西普时,谢教授的成果提示我们应当关注患者的治疗时长。而且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泰它西普也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这些都是宝贵的临床经验,感谢谢教授的分享。


·专家观点荟萃·

吴  杰 教授 :

       吴杰教授在本次学术交流中围绕 IgA 肾病的诊疗要点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该疾病作为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自 1968 年由 Jean Berger 首次提出以来仅有 56 年研究历史,其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仍存在大量待探索领域。她特别警示临床实践中需避免 "血尿 + 蛋白尿 = IgA 肾病" 的简化思维,强调通过详细病史采集排查呼吸道 / 胃肠道感染、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乙肝 / 丙肝、酒精性肝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肝肾相关疾病,以及肺癌、胃肠道肿瘤等继发、诱发因素;并与薄基底膜肾病、Alport 综合征等遗传性肾病进行鉴别,忽视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误诊及治疗偏差。在治疗策略上,她突出病理诊断的核心地位,强调结合牛津分型(MEST-C)制定方案:系膜细胞增生(M)、内皮细胞增生(E)、新月体(C)等活动性病变需积极免疫抑制或靶向治疗,而节段性硬化(S)、肾小管萎缩(T)等慢性化病变则应以 RAS 阻断剂、降尿酸等保护肾功能为主。鉴于肾穿刺的局限性,她提出需以动态思维评估病情 —— 慢性化且病情严重者即使蛋白尿未达标也应避免过度免疫抑制,活动性病变者即使蛋白尿较轻也可能需启动小剂量激素,最终强调诊疗需整合病史、病理及病情演变,在血尿、蛋白尿表象下深入挖掘病因并建立病理与临床表型的动态关联,为年轻医生提供了避免思维固化的重要临床思路。

王素霞 教授 :

       王素霞教授在本次学术交流中围绕 IgA 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进行了系统阐述,强调尽管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但其诊断仍需依赖肾活检病理 —— 肾组织 IgA(尤其系膜区为主)沉积是金标准,但需结合增殖性病变及临床表现进行判断。对健康供体或尸检肾进行活检,同样可以发现高达 5% 的非特异性 IgA 沉积。她特别指出继发性 IgA 肾病的鉴别要点,需重点排查感染(如金葡菌感染)、慢性肝病、肿瘤(尤其老年患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上可通过 KM55 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辅助区分原发与继发因素,但强调该染色并非绝对标准(如紫癜性肾炎 KM55 亦可为阳性)。在病理分型与临床指导方面,王素霞教授详细解析了牛津分型(MEST-C)的应用:内皮细胞增生(E)、新月体(C)提示活动性病变需积极免疫抑制治疗,而系膜增生(M)、节段硬化(S)、肾小管萎缩 / 间质纤维化(T)反映慢性化程度需以保护肾功能为主,同时指出该分型的局限性 —— 未涵盖血栓性微血管病(预后差、治疗反应不佳)、足细胞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可合并微小病变或 FSGS、IgA沉积)及血管病变,需通过精细病理评估补充:包括无血栓性微血管病变识别、足细胞病与 IgA 沉积因果关系鉴别,以及结合补体 C3、C4d 染色分析补体活化途径。她结合北大医院实践经验提到,对肾小管间质病变(如红细胞管型堵塞)、补体沉积强度及血管病变的细致评估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例如补体 C3 沉积显著者可能提示补体通路激活需针对性干预。最终王素霞教授总结强调,IgA 肾病的病理诊断需从 “单纯分型” 转向 “精准评估”,整合病变活动性、慢性化程度、血管及足细胞损伤等多维度信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及科研提供坚实基础,同时警示临床需避免仅依赖分型忽略特殊病变的潜在风险。

刘玉宁 教授 :

        刘玉宁教授在本次学术交流中系统阐述了中医辨病论治结合现代医学肾脏病理诊断的 IgA 肾病治疗思路,强调肾脏病理诊断是中医望诊的延伸,有助于我们直窥肾脏病微细结构的变化,并运用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探讨肾脏病的病理变化与其联系,为中医守机施治提供依据。刘教授认为IgA 肾病是中医的肾络病,其病机演变可概括为IgA 肾病的肾络病三态:早期为肾络毒损态:是由外邪犯肾,蕴郁化毒,燔灼肾络,致使络体损伤。对应病理为轻度系膜细胞和/或内皮细胞增生。临床表现以血尿、蛋白尿为主。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和络,方以四妙永安汤加减。是方以银花甘寒入心,善于清热解毒,故重用为主药;当归活血散瘀,玄参泻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从而加强银花清热解毒之力,共为辅佐。四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散瘀。临床上可用银花藤代银花,取其“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本草汇言》),能更好的发挥方剂解毒通络之功。中期为肾络瘀痹态:是因毒蕴肾络,灼津成痰,炼血为瘀,痰瘀毒相互交结,阻滞肾络;或络损较重,血溢络外,凝固成瘀,压迫络体,导致肾络瘀痹。病理表现为系膜细胞和基质中、重度增生,或可见细胞性新月体形成。临床表现除血尿、蛋白尿外,并可见高血压和肾功能的损伤等。治疗上与四妙勇安汤加水蛭、虻虫、地龙、僵蚕等药。以上动物类药长于行走攻窜,能深入到肾络的络道内发挥其逐痰破瘀,通络达痹的功用。晚期为肾络微积态:是由痰瘀毒久滞肾络,日积月累,息以成积。病理上以肾小球硬化、纤维性新月体形成和间质纤维化为特征。临床可见肾功能严重受损的症状。治疗可在中期用药的基础上,伍以三棱、莪术等辛以散结,鳖甲、海藻等咸以软坚,以收化积消癥之效。刘教授以中医辨病分期结合西医病理特征的理念,为 IgA 肾病的中医辨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黄红东 教授 :

       黄红东教授重点强调IgA肾病临床表现和病理的异质性很强,临床面对疑似IgA肾病的患者,需谨慎对待。病理诊断是IgA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肾脏病理有IgA沉积不一定就是IgA肾病,还需注意鉴别诊断。

       黄教授首先指出IgA肾病是一个年轻的疾病,其平均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在我国发病率最高。IgA肾病患者病情复杂多样,有的患者病情重,但可多年稳定,有的患者开始发病时病情较轻,但仍需要激素、免疫抑制剂干预。因此,需要综合不同的维度和患者进行基于疾病演变、治疗、预后等方面的沟通。黄教授指出,IgA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有遗传、环境等因素,目前较为公认的发病机理是“四重打击学说”,但粘膜免疫异常IgA的产生源头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对于IgA肾病的治疗,黄教授指出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面临很多挑战,需要考虑到经济效应、药物的副作用、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疗效等,目前中位肾脏保持年限为十几年,如何使肾脏保持年限能够足够的延长,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黄教授非常注重IgA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尽量给患者提供正面情绪价值和积极的希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目前,黄教授团队正在和多个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尝试用数学算法来解释患者的情绪,分析患者的愉快因子等信息,真正体现了“药以治病,医以疗心”的现代医学的双重使命。

赵新菊 教授 :

       赵新菊教授分享了关于IgA肾病管理的几点体会,强调了该病的高患病率、严重危害和快速进展,并提出了综合管理的策略。IgA肾病的特点与管理要点如下:1. IgA肾病患病率高、危害大、进展快。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严重的危害性以及快速的进展性,因此需要综合管理。2.综合管理策略:根据指南,管理应从生活方式调整、支持治疗和对因治疗等多方面入手,并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3. 精准靶向治疗:随着对IgA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精准靶向治疗成为可能,为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1)激素治疗:对于活动性病变,激素治疗是常用的手段,能够有效控制病情。2)靶向药物:对于适合的患者,推荐使用布地奈德肠溶胶囊、泰它西普等靶向药物,以精准打击病变机制。3)对于经济困难但进展风险较高的患者,采取抗炎对因治疗与支持治疗相结合的策略,确保患者在有限的资源下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4.赵教授结合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分享了她在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多方面管理的重要性,以应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变化。赵教授的分享突出了IgA肾病的复杂性和综合管理的必要性,强调精准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方案在改善患者预后中的关键作用。她的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提高IgA肾病的诊疗水平。

       赵教授借此机会,代表线下一万余位参会医生向各位教授提出了几个临床存在困惑、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1:对于 IgA 肾病患者补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等常用益生菌,是否有研究证据支持其临床有效性?

周绪杰教授回复:目前 IgA 肾病的肠道菌群研究尚不充分,传统认知中的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在 IgA 肾病中可能具有致病性,例如 Akk 菌在其他疾病中被视为益生菌,但在 IgA 肾病中被证实为致病菌,与系膜增生和肾损伤相关,因此缺乏疾病特异性证据时盲目补充可能打破肠道微生态平衡并加重肾损伤。此外长期使用益生菌可能存在感染风险,临床曾有高度怀疑患者因长期服用益生菌导致肝脓肿的案例,而 IgA 肾病患者本身可能因免疫异常更易发生感染。周教授强调,仅在患者合并明确肠道症状(如炎症性肠病、反复腹泻)时需针对性干预,无症状患者无依据的干预存在风险,总体不推荐 IgA 肾病患者常规补充传统益生菌。

问题2:对于 IgA 肾病患者使用安立生坦进行支持治疗时,如何评估其降尿蛋白疗效的性价比?针对伴有肾小球硬化的患者,应如何制定联合治疗方案以延缓血肌酐升高?

李贵森教授回复:李贵森教授针对 IgA 肾病患者使用安立生坦的性价比及肾硬化患者联合治疗问题回应如下:目前指南推荐 RAS 抑制剂与 SGLT2 抑制剂作为基础治疗,因其价格低廉且临床证据充分;若基础治疗未达标,可考虑扩展使用即将上市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或联用 MRA 类药物,其中司帕生坦已在美国上市,而国内通过医保谈判后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价格预计更易接受,SGLT2 与 RAS 抑制剂的联用仍为当前延缓肾硬化患者血肌酐升高的核心方案,需优先保证基础治疗的依从性。

问题3:患者使用耐赋康后复发,后续如何处理?

谢静远教授回复:耐赋康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使用耐赋康用药治疗在研究结束后,患者尿蛋白量增多,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再次治疗9个月,蛋白尿会下降,安全性可接受,再治疗可肯定。但如何决定1个疗程的周期需要再探讨。这就需要平衡治疗风险、获益和经济的问题。此外,如果有更多的生物标记物能够指导治疗(比如像抗PLA2R抗体在PMN中对疾病轨迹的预测),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的决定疗程和再次治疗。

问题4:关于血尿临床应该如何面对?

吕继成教授回复:血尿是全世界一个最有争议的话题,西方人对于单纯血尿一般不处理,东方人对于血尿,需要从几个层次来看。第一、IgA肾病血尿原因很多,需注重病理,如电镜下IgA肾病可能合并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病变等,这些情况并不一定代表肾脏病理特别的活动;第二、血尿的病因可能是感染导致,需要寻找隐藏部位的感染,比如慢性牙龈炎、慢性妇科炎症等;需排除相关因素后再考虑血尿是不是和病理活动相关。如果和病理活动相关,对于一过性的血尿可观察,对于持续性血尿需干预。吕教授团队相关研究也显示对于一过性的血尿和预后关联性不强,但持续半年以上的血尿则预后较差。目前的新药研究也显示血尿缓解率代表病理的活动度的下降。总之,对于血尿需要重视,按照背后不同的病因分层进行处理。

       最后,谢院生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

一、IgA肾病的致病因素

       IgA肾病是常见病,发展机制比较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是可能与基因有关,但IgA 肾病不是单基因遗传病;二是与免疫异常有关,不仅牵涉到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还牵涉到补体、抗体等;三是与慢性炎症相关;四是与微生物感染相关。

二、IgA肾病的治疗策略

       1. 从发病源头调节免疫,减少糖基化异常IgA1的产生或者促进其降解。比如可使用新药物如布地奈德肠溶胶囊等。

       2. IgA肾病的发病过程是IgA在肾脏沉积后诱发肾脏的炎症、增殖和硬化,因此减轻炎症很重要。除了肾小球内部的炎症外,肾外的炎症和感染,可能会诱导和加重肾小球内的炎症,要及时控制。

       3. 通过支持治疗达到血流动力学稳定,缓解肾小球的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减轻蛋白尿,减少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延缓肾功能异常。

三、IgA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IgA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目前还没有精准的生物标记物替代。尿蛋白定量持续大于0.5g/24h,是肾活检的适应证。需要注意的是排除继发性因素才能诊断原发性IgA肾病。

       2. 有IgA在肾脏沉积不一定就是IgA肾病。IgA肾病的病理诊断标准是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弥漫性沉积。需注意三个要点:一是以IgA为主,二是沉积的部位是肾小球系膜区,三是弥漫性沉积。三者均具备,才能诊断。IgA在肾小球上皮下点状沉积可能是金葡菌感染后的感染性肾炎,而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以IgG为主,注意鉴别。

       3. 注意IgA沉积和其他疾病的共存。如IgA肾病合并微小病变,有些患者可能是微小病变或者足细胞病合并没有意义的IgA沉积。此外,特殊情况下,IgA肾病可能合并膜性肾病或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对于FSGS患儿,需注意遗传性肾病的诊断,完善基因检测。

四、IgA肾病治疗的注意事项

       1.  关注IgA肾病病理报告细节的描述。活动性的病变治疗需积极,慢性化的病变治疗需保守。此外,治疗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有无肾移植的可能等综合考虑。支持治疗是基础,同时要拥抱新的治疗、新的方法、新的技术。

       2. 注意肾病治疗措施中生活习惯的调整,比如低盐饮食。ACEI和ARB的合理应用,尽可能足量,但要注意低血压。血压太低会导致缺血性肾损害,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 关注药物的合理应用,如SGLT2抑制剂、硫酸羟氯喹、新型药物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加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布地奈德肠溶胶囊可从源头治疗IgA肾病,对于肠道免疫异常可能比较适合,但对于扁桃体、呼吸道、皮肤感染所致的IgA肾病效果如何。还需要观察研究。

       4. 关注中医的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中医可将IgA肾病的发病过程分为三期,早期是肾络损伤,中期是肾络淤阻破坏,晚期是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硬化。中医按照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后期使用虫类药,如水蛭、地龙可能延缓疾病(纤维化)的进展。

       5. IgA肾病的治疗是综合的、个体化的,支持治疗是基础,不同的患者具体的治疗措施不完全一样。我们曾在2024年第6期的《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和2025年3月10日的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表了“IgA肾病的十种治疗措施”,供大家选用。

五、IgA肾病的预后

       文献报告IgA肾病发展为肾衰竭的时间平均为十几年,这是一个非常悲观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这样,也有不少患者预后良好,肾功能几十年保持稳定。影响IgA肾病预后的因素很多,包括尿蛋白、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我们在做好支持和基础治疗的同时,需关注新的疗法,通过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减轻蛋白尿、保持稳定理想的血压,延缓肾功能的恶化;同时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改善IgA肾病的预后。

       总结过后,谢院生教授对所有与会的讲者、点评讨论嘉宾、听众及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讲者及点评嘉宾的无私分享,感谢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至此,本期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下期内容更精彩,期待我们下次再相聚!

↑↑长按上方的二维码,观看精彩会议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