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搜索
清除历史
08-26

2024

肾病月月坛(第28期) | 肿瘤相关肾损害的诊治
发布者:欧蒙
浏览量:1406

       2024年8月20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肾病月月坛(第28期)——肿瘤相关肾损害的诊治》于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特聘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及南开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谢院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崴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张帆教授作为讲课嘉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少军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乔晞教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彩丽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兰雷教授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韦建新教授作为本次大会的讨论嘉宾。

致辞嘉宾谢院生教授

       谢教授代表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以及一味书院对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各位朋友参加第28期“肾病月月坛”的学术交流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谢教授简单介绍了“肾病月月坛”的历史。“肾病月月坛”是在2022年5月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每个月第3周的星期二晚上19:30-21:30开展,其形式是讲座与讨论相结合;每期一个主题,已完成的主题包含膜性肾病及其并发症、风湿性疾病肾损害、遗传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等。

       今天的主题是肿瘤相关肾损害的诊治,很荣幸邀请到了在该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专家,一起进行学术讲座、点评与讨论。

演讲嘉宾张帆教授

讲题:抗肿瘤药物分类及其对肾脏的影响

关注抗肿瘤药物的副作用,注重肾脏防护

       张帆教授全面系统地讲授了“抗肿瘤药物分类及其对肾脏的影响”。张教授主要通过肿瘤的概述、抗肿瘤药物分类、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与干预、预后与预防及未来研究方向 6方面进行了讲解。目前,男性和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分别是肺癌和乳腺癌,而死亡率最高的均是肺癌。抗肿瘤药物自1995年发展至今,经历了化疗时代、靶向时代、免疫时代到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时代。其中,化疗仍是目前针对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EGFR小分子靶向药物等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适用人群,可实现NSCLC等肿瘤的精准治疗,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可带来长期生存获益;ADC通过单抗靶向作用,在高杀伤力的同时,具有更广的治疗窗,是精准与强效结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一般抗肿瘤药物肾脏损害发生率在10%~20%,部分药物可达30%以上。肾脏功能损伤可以是肿瘤直接侵犯或肿瘤合并症/并发症引发或是抗肿瘤治疗导致。药物引起肾损害,按照部位可以分为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损害及肾血管损害,按照急慢性分为急性肾损伤(AKI)和慢性肾损伤。肿瘤伴发的肾损害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梗阻性肾病症状等。临床可通过血肌酐/尿素氮等血液检查、尿蛋白/尿红细胞等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肾脏活检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是要充分评估肾脏损害程度及损伤发生时间,停用肾损伤药物,更换为低肾毒性药物;同时注重支持治疗、针对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务必肿瘤治疗与肾脏保护同等重要。患者的一般状况、肿瘤的类型、治疗方式及肾脏损害程度均与患者预后相关。最后,张教授指出肿瘤细胞与肾脏细胞相互作用、肾脏损害的基因与蛋白质研究、抗肿瘤药物对肾脏损伤分子机制及肿瘤与肾损害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新型治疗方法探索等都是肿瘤肾脏损害的未来研究方向。

演讲嘉宾陈崴教授

讲题:肿瘤新型治疗相关肾损伤诊治

临床需高度关注高发生率的ICI-AKI,并做好疾病的管理

       陈崴教授带来了“肿瘤新型治疗相关肾损伤的诊治”的精彩主题讲座。陈教授首先进行了肿瘤相关肾损伤概述,法国15个中心4684例肿瘤患者合并肾功不全发生率的研究显示,52.9%的患者GFR下降(MDRD公式)。另一项纳入7181个化疗处方,75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显示,53.4%的药物具有肾毒性,81%的患者接受了至少一种具有肾毒性的抗肿瘤药物。在一项长达7年的丹麦研究中,报道了37267例癌症新发病例,肿瘤患者发生AKI的1年和5年风险分别是17.5%和27.0%,其中5.1%AKI患者在1年内进入到肾脏替代治疗。抗肿瘤药物相关肾损伤病理损伤形式多样,可以累及内皮细胞损伤、足细胞损伤、新月体肾炎等。在简述了各抗肿瘤新型药物主要的肾损伤类型后,陈教授分享了1例抗肿瘤新型治疗相关肾损伤的病例,经过及时肾活检诊断,激素治疗后患者转归良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属于新型抗肿瘤药物,主要靶点包括PD-1和PD-L1和CTLA-4。肾内科医生需要了解ICIs常见药物及其作用靶点,以及可能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irAEs常表现为AKI(ICI-AKI),严重者可导致不可逆的肾功能丧失。ICI-AKI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生率为2.2%~7.1%,重度肾毒性发病率约0.6%,发病的中位时间,从1个月到10个月甚至更长。拟诊需有连续2次血肌酐持续升高50%或需肾脏替代治疗,排除其他高危因素所致AKI,并至少具备无菌性脓尿或伴发肾外IrAE-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于金标准肾活检要注重指征与时机的选择,以患者最大获益为标准。ICIs相关肾损害病理类型非常多样,包括24%足细胞病变和2.2%的膜性肾病的肾病综合征,还包括26.7%血管炎和6.7%抗GBM病和4.4%TMA以及2.2%狼疮样肾炎的肾炎综合征。新近的研究表明Sil-2R等可作为ICI-AKI的生物标志物。随后,陈教授详述了ICI相关肾损害的诊治。最后,陈教授强调提高肿瘤肾病患者的预后,多学科团队协作是关键。


【专家观点荟萃】

刘少军  教授 :

       刘少军教授从肾脏病理医生的角度发表了两个观点:

       第一点,刘教授认为仅通过肾活检就能明确诊断有时候还是很困难的,比如IgA肾病,尽管有很多文献、报道中提出在使用这些抗肿瘤药物后出现肾损伤,活检提示是IgAN,但要知道,很多患者没有使用这类药物,最终也诊断了IgA肾病,因此我们很难单纯从病理来说这是药物所导致的IgAN;病理诊断之前需要了解详细的病史,在诊断药物所致肾损伤时更需要强调病理和临场密切结合的必要性,比如一个曾经在用药物后肾活检提示有明显的IgA沉积,但这个患者在肿瘤康复后过了几年又出现了感染后快速出现的血尿,提示这个患者可能就是一个原发的IgA肾病,因为我国的IgA肾病相对比较常见,因此做好患者的随访也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关于肿瘤和肾脏的关系,从病理医生的角度提了两个建议:一方面,肿瘤细胞直接侵犯肾脏,在肿瘤细胞比较明显时,容易诊断,如果肿瘤比较局限,形态学比较正常,例如有些血液系统的肿瘤细胞和常规的间质炎性细胞,可能差异就比较小。这时很容易出现漏诊。另一方面就是肿瘤合成的一些物质沉积在肾脏,导致了肾损伤。最典型的就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性肾病;有时候也可能通过代谢因素导致肾损伤,例如骨髓瘤引起的钙磷代谢也可以导致的肾损伤,另外,一些治疗性药物可以直接沉积在肾脏,导致肾损伤;作为病理医生就需要特别关注和小心。

乔晞  教授 :

       乔晞教授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肾脏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肿瘤筛查,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伴随关系?是否应该常规进行筛查?

       乔晞教授科室随访的两位膜性肾病患者都发现了肿瘤,其中一个患者在6年前通过肾穿确诊了膜性肾病,病理上是一个上皮下的免疫复合物沉积,IgG的亚型主要是IgG-4,但是PLA2R是阴性,当时给予免疫抑制剂后病情完全缓解,前几个月再次入院,表现单纯的蛋白尿、肾功能正常,没有重复肾活检,给予奥托珠单抗后效果明显,不到半年达到部分缓解蛋白定量(1g多)。之后不久患者发现了肿瘤。从治疗角度,患者在用药后确实病情缓解了,从肿瘤的发病机制角度,肿瘤患者一般免疫力比较低下,但是该患者免疫状况相对比较好,因此考虑肾脏病是否只是肿瘤的一种表现,只不过临床是先发现了肾脏病然后才发现肿瘤,因为肿瘤的肾脏表现非常多样,除了多见的膜性肾病和IgA肾病,MCD、FSGS、RPGN等都有可能。

       陈崴教授:肾脏病患者应该非常重视肿瘤的筛查,因为真正定型的膜性肾病越来越少,很多都表现为不典型的膜,因此陈崴教授认为45岁以上的中年人需要非常重视排查肿瘤,陈崴教授也曾接诊过刚开始是不典型的膜性肾病患者,建议保守治疗后回到当地县医院给予他克莫司进行治疗,肾脏表现有所好转,但是2年后就发现肝癌转移,这种病例屡见不鲜,因此对于肾脏病,尤其是膜性肾病表现的患者需要把肿瘤这个病因放在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起来。

问题2:不典型膜性肾病,尤其是PLA2R阴性患者如何进行诊断?

       因为肿瘤相关的肾脏病/肾小球病变中膜性肾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份,而目前临床上发现的膜性肾病相关抗原大约有二十多种,尤其是PLA2R阴性的膜性肾病去找对应的抗原就比较难,但是抗原又与膜性肾病的病因是密切相关的,乔教授科室做了肾穿的一位患者,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血清PLA2R抗体阴性,组织学PLA2R阴性,表现为多部位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诊断为不典型的膜性肾病。该患者有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史,对应的抗原应该是PCSK 6,而PCSK 6抗体主要包括IgG1和IgG 4亚类,但是该患者IgG1:+, IgG2:++、IgG3:++、IgG4:+++,不能完全对应,像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诊断,是否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去进行质谱分析,来明确诊断?

       刘少军教授: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刘教授对于临床上不典型膜性肾病是非常慎重的,因为肿瘤和膜性肾病相关在临床和很多文献中都得到了证实,但是如果要把这两点联系起来,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要有时间关系,第二要有治疗关系,也就是说,肿瘤好了,那么膜性肾病也要好,肿瘤复发,膜性肾病也要复发,但临床上明确这一点的,还是比较少,比较难的。第三最重要是要有机制上的联系,因为膜性肾病和肿瘤相对都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因此,2者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这2者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刘教授非常赞同对于膜性肾病患者一定要重视肿瘤筛查,但有肿瘤和膜性肾病同时发生时,不能轻易认定这2者有必然的联系。对于不典型的膜性肾病是否需要进行质谱检测,刘教授认为质谱是个非常好的一项技术,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未必能做得非常好。这需要有非常丰富的质谱经验和分析能力,因此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进行检测,否则的话,并不是很积极的推荐。除此之外关于多部位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刘教授也建议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多部位的沉积是指上皮下、内皮下还是在肾小球外也有沉积,因为不同部位的沉积间接反映了疾病的发病机制。所以就需要与临床反复沟通,以助于更好的给出更准确的诊断。

王彩丽  教授 :

       近年来随着肿瘤患者的增多,各种抗肿瘤药物应运而生,肿瘤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使肿瘤和肾脏的关系越来越凸显显出来;无论肿瘤直接局部侵润、免疫引起肾损伤还是肿瘤并发症、代谢异常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如化疗药、靶向药以及免疫治疗等都有可能引起不同程度肾脏的损伤。传统观念认为药物引起的肾损伤一般都是小管损伤、间质的损伤,事实上,抗肿瘤药还可以引起肾小球、血管内皮的损伤,这点需要临床特别关注,因此在临床上遇到肿瘤患者有肾小球、小管及血管内皮损伤疾病,如MCD、MN、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等需要考虑肿瘤本身及抗肿瘤治疗等因素。

       特别强调抗肿瘤药对血管内皮的损害导致的TMA,无论是化疗药、靶向药还是免疫治疗都可引起的TMA,化疗药和抗血管生成的药(VEGF)相对占比例高,且化疗药及抗VEGF药引起的TMA的损伤程度是不尽相同的,TMA分为2型,化疗药引起的TMA为1型,相对较严重,往往用药6-12个月可能发生,可表现为严重的、典型的TMA,不可逆的肾损伤,出现严重的高血压、肺水肿,甚至可能出现ARDS,另外也可能出现血液系统损害,血小板减少、贫血等,肾病理小动脉和肾小球可见血栓;抗VEGF药引起的TMA为II型,临床表现相对轻一些,预后较好,停药后多可恢复。王教授也分享了本单位肺癌患者使用化疗药后,出现明显毒副反应后停止用药,换用抗VEGF药后导致了AKI,后通过肾穿示为TMA。因此提醒大家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肾损伤最好进行肾穿来明确诊断。肿瘤患者出现AKI临床不少见,需要认识到。王教授也谈到侯凡凡院士曾做过的中国肿瘤患者AKI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肿瘤患者AKI的发生率是 7.5%,陈崴教授介绍的丹麦研究1年肿瘤患者AKI的发生率是17.5%,五年是27%,比我们国家相对较高,但我国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且发生AKI肿瘤的类型最多的是膀胱癌,其次是白血病、淋巴瘤等。因此王教授认为肿瘤患者相关肾损害不容忽视,建议肾脏科的医生积极地参与到肿瘤患者的诊疗中,多学科合作,使患者得到合理恰当的治疗。

兰雷  教授 :

       实际肾脏科在临床常见的肿瘤主要的两个来源,一个是骨髓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淋巴瘤。另一方面就是骨髓瘤,尤其是骨髓瘤的致病机制、发病原因包括治疗专柜相对都比较明确,但是像肺癌、结肠癌、肠道肿瘤这类患者在诊断肾脏损伤是否有肿瘤引起的时候就比较难鉴别,那就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肿瘤的发病时间和肾脏发病时间是否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IgG不同亚型来进行鉴别,如果是IgG4为主,考虑为原发性的膜性肾病,如果是IgG1/IgG2/IgG3为主,则考虑为继发性的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一个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入院后又诊断为肿瘤,与外科会诊可能会遇到因为患者白蛋白低外科医生不建议手术,这个时候是建议先治疗肿瘤,无论是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还是先进行肾脏病的治疗?

       除此之外,兰雷教授认为不能忽虑治疗肾小球疾病时,尤其需要警惕使用了大量免疫抑制剂或者糖皮质激素、肾移植这类患者可能发生肿瘤的概率比较大,还有就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用药导致的肾脏损伤也需要关注。接着兰教授通过介绍自己建立了院内肿瘤和肾脏病学科的多学课会诊的规则,来强调肿瘤和肾脏这两个学科的合作重要性。

       谢院生教授针对兰雷教授提出的问题给了以下建议:

       首先还是建议多学科会诊,看患者的主要病症在哪,疾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哪方面更加危及患者生命,如果不处理肿瘤患者就面临生命危险,那就需要优先选择治疗肿瘤,如果肿瘤不是非常严重,但是患者肾脏损害比较严重,如已经出现肾衰竭,就需要先考虑肾脏治疗。另外,从病因和治疗的难易程度来看,如果病理诊断是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估计对激素比较敏感,这个时候就应积极治疗肾脏病;如果病理诊断是纤维新月体肾炎或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为主,或者FSGS、MPGN这一类疾病,治疗效果可能不满意,此时肾脏病的治疗就不那么积极了。还有,从疾病的因果关系来考虑,如果是肿瘤合并继发性膜性肾病,肿瘤可能是原发病,膜性肾病可能是肿瘤引起的,这个时候治疗肿瘤应该摆在优先的位置。

韦建新  教授 :

       韦建新教授分享了几个自己的观点,首先多个报道和文献都提出无论在肿瘤患者人群中肾脏病的发病率还是肾脏病患者人群中肿瘤的发病率都比正常人群的发病率要高,因此就考虑到基因易感性以及发病条件,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导致免疫的异常,这种异常也可能导致这种易感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可能诱发肿瘤或者肾脏病,无论是哪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先出现。有研究显示:存在血THSD7A抗体阳性,肾穿刺(肾组织THSD7A)阳性的患者,在治疗之前并没有发现肿瘤,对患者随访4年发现近50%的患者都出现了肿瘤,还有一些其他的文献也做过相似的调研,数据有差异,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提示发病条件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韦建新教授认为有时候可能肿瘤已经发生了,但是因为目前的筛查手段有限不能发现早期肿瘤,这部分肿瘤本身就会产生很多因子,而这些因子又会诱发机体的免疫异常从而产生免疫复合物,无论是沉积在系膜、上皮下、内皮,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肾损伤。(比如)肺癌患者就比较容易检测出自身抗体,发现ANA、dsDNA以及Sm等抗体均表现为阳性(但最终排除狼疮),这种情况在肿瘤科(检查中)比较常见,经过对肿瘤进行治疗后,这部分抗体也会随着缓解。

       关于膜性肾病与肿瘤的关系,患者穿刺后发现是膜性肾病,无论(免疫荧光)是IgG4还是IgG1(IgG4考虑原发性膜性肾病,IgG1考虑继发性膜性肾病),发现肿瘤,在治疗肿瘤后(肾病)不缓解,可能说明肿瘤和膜性肾病没有关系,(如果治疗肿瘤后,肾病缓解)也不能完全确定病情缓解就说明两者之间就一定有联系,因为膜性肾病本身也是有自发缓解的,因此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血液系统肿瘤也是导致肾脏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血液科还有一部分不能诊断为血液肿瘤的患者,(比如)就是MGRS,它具有肾脏意义,最近的一篇报道也提到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高比例)疾病之一就是MGRS,高于ANCA相关血管炎、IgA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在肾内科的预后就不是很好。因此韦建新教授建议肾内科可以总结一个关于MGRS的(标准)诊疗方案,以便临床需要。

       还有就是诊断肾病综合征后筛查肿瘤的手段,尤其是基层医院筛查方法比较有限,肿瘤医生对肿瘤因子的变化主要还是用在临床治疗的指导,轻度升高,且没有发现影像学病变,对肿瘤科医生(来说)诊断意义不是很明确。总体韦建新教授认为肿瘤和肾病的发生还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希望通过后期的研究来找到这个共同的发病机制或者发病条件。

       最后,谢院生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

       第一、无论是肿瘤还是肿瘤相关的肾损伤,有效治疗的前提都是明确诊断。比如肿瘤,不仅要分清是恶性还是良性肿瘤,还需要明确肿瘤的分期、病理。病理包括大体病理以及分子病理,只有明确分子病理后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分子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

       第二、肿瘤相关的肾损伤涉及范围比较广,至少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 肿瘤直接或间接损伤肾脏,比如肿瘤侵润肾脏以及肿瘤压迫输尿管导致梗阻性肾病等;② 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合并症以及代谢产物等,引起的一系列肾脏损害;③药物,包括诊断过程中使用的造影剂或者一些特殊的药物,更多是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肾脏损害。

       第三、抗肿瘤药物为什么会引起肾损害,其肾损害的机制是什么?一方面是因为肾脏结构特殊,血流丰富,回流倍增使药物很容易在肾脏浓缩,以及肾脏接触血液和体液的面积大,包括血管内皮、肾小球系膜、肾小管上皮等,药物或其代谢物以及由此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容易在肾脏沉积,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药物相关性肾损害。药物相关肾损害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间接毒性作用、药物代谢产物对肾脏的损害以及通过免疫介导引起肾脏损害。

       第四、肾脏病和肿瘤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的,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伴随关系。因果关系主要看发生前后的时间,还有就是一方处理之后另一方是否会有所改善,比如一个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患者,肿瘤切除后膜性肾病也随之得到治愈,这样的因果关系就比较明确。还有很多是伴随关系,不管是何种关系都需要知道肾脏病患者容易发生肿瘤,肿瘤患者也比较容易出现肾脏损伤,因此,在肾脏病诊断的初期就需要及时筛查是否存在肿瘤,在肾脏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检查是否有肿瘤的发生。谢教授曾接诊过一个肾病综合征、马蹄肾的患者,没有进行肾穿,开始治疗后肾病很快缓解,但是多次复发,后来治疗效果不明显,最后发现患者患有胃癌,胃癌什么时候发生的不知道,胃癌和肾病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伴随关系也不知道,最后患者因胃癌放弃治疗而离世。因此,这类患者就需要进行肿瘤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五、哪些患者容易出现肿瘤相关性肾损害,出现肾损伤的高危因素是什么?首先是肿瘤本身,部分肿瘤直接引起肾损害,比如多发性骨髓瘤或者肿瘤直接侵害肾脏;其次就是药物本身,具有直接或间接肾毒性的药物和通过免疫介导损伤肾脏的药物容易导致肾损伤;另外就是个体的易感性,比如脱水、老年人、联合用药、有肾脏病、糖尿病、肝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药物性肾损害;除此之外,过敏体质的患者比较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过敏。在临床上需要注意这些危险因素,一旦发现及时纠正,对患者的治疗非常有意义。

       第六、临床上需要注意肿瘤的筛查,肾病患者合并肿瘤的高危因素有哪些?① 年龄因素,高龄患者更易出现。② 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③ 肾脏病理提示是继发性病变,无论是膜性肾病还是其他疾病,出现用原发性肾病不好解释,常常会想到继发因素,比如继发性膜性肾病,除了肾小球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以外,出现了内皮下、系膜区等多个部位的电子致密物沉积;IgG4弱阳性,IgG1、IgG2强阳性以及PLA2R阴性;或者是出现THSD7A和NELL-1阳性等,就提示肿瘤的可能。④ 治疗效果不明显,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效果都不明显。⑤ 出现不能用肾功能不全来解释的肿瘤标志物增高。上述这些患者都需要注意肿瘤的筛查。

第七、肿瘤相关性肾损害,特别是药物相关性肾损害,需要分析以下几个问题:① 患者为急性肾损伤,需要区别是急性间质性肾炎还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这两个病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急性间质性肾病,用激素治疗患者病情可能会逆转,如果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用激素没有效。如果临床上不能区分是那种损伤,就需要进行肾穿。尤其是患者同时用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化疗药物时,就非常有必要进行肾活检穿刺。② 是肿瘤相关性肾损害或者药物相关性肾损害,如果是肿瘤相关性肾损害,继续抗肿瘤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肾损害,那就需要及时停药。如果临床上分不清楚,这种情况肾活检穿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还是要强调明确诊断的重要性,必要时需要进行肾穿来帮助诊断。

第八、多学科合作对无论是肿瘤合并肾脏病患者,还是肾脏病合并肿瘤患者都非常重要,需要联合肾脏科、肿瘤科以及病理科,有时候还需要与中医科、营养科甚至心理科联合会诊。肿瘤及其肾损害,除了手术、放化疗、生物靶向以及免疫治疗外,对症支持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营养治疗和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对于患者,生命是第一重要的,第二才是病人的器官功能,第三才是一些比如尿蛋白、血肌酐等生物标志物。前提是患者能活下去,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总结过后,谢教授对所有与会的讲者、点评讨论嘉宾、听众及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讲者及点评嘉宾的无私分享,感谢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至此,本期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下期内容更精彩,期待我们相聚于2024年9月10日(教师节)晚7:30 “肾病月月坛”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