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搜索
清除历史
12-01

2022

检验月月坛(第7期) | ANA实验室报告的现状分析和疑难病例结合荧光读片分析
发布者:欧蒙
浏览量:13133

       2022年11月23日,由一味书院主办的《检验月月坛(第7期)——ANA实验室报告的现状分析和疑难病例结合荧光读片分析》于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郑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薛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爱平教授作为讲课嘉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卓春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李涯松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温岭医院周仁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曾俊祥教授作为本次大会的讨论嘉宾。

李敏教授致辞

       会议开场,李敏教授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与第七期检验月月坛,同时非常感谢欧蒙公司提供了这个平台,让各位检验与临床同道一起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新技术和新共识。目前,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仍是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自身免疫标准化促进会等专业学会推荐的参考方法,也是自身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筛查的金标准。本场会议邀请了多位具有一线实操经验的检验专家及丰富诊疗经验的临床专家共同参与,希望进一步加深临床检验沟通交流,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郑冰教授发表演讲

讲题: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实验室报告的现状分析

       郑冰教授分享了《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实验室报告的现状分析》的讲题,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ICAP ANA报告规范化要求,ANA报告形式调研和AC-2报告形式调研。首先介绍了ICAP推荐的ANA报告单内容,包括检测机构信息、医生信息、患者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样本类型及结果呈现形式等内容。接着提到仁济医院进行了ANA报告形式调研,最终收到104家医院报告单形式。ANA报告形式调研结果发现:91家(87.5%)采用3.2倍的滴度稀释系统,89家采用1:100起始稀释;13家(12.5%)采用2倍滴度稀释系统,10家采用1:80起始稀释。62家(59.6%)标注检测方法,101家标注检测项目,国内大多数实验室没有标注检测基质和AC编码。郑冰教授还分享了3张具体报告单示例。小结部分:我国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报告一致性较低,依据2021年ICAP ANA报告形式指导原则,建议注重报告中起始稀释滴度、滴度系统、检测方法和滴度参考值等内容。最后介绍了AC-2核型部分内容,AC-2核型的靶抗原是DFS70, DFS70阳性的诊断意义是健康个体或非系统性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仁济医院进行了AC-2报告形式调研结果,结果发现2019年29家仅15家报告AC-2荧光核型,到2022年36家实验室,就有29家实验室报告AC-2荧光核型。总结部分:ANA免疫荧光核型及其结果报告一致性的推进,有助于提高我国ANA检测质量,充分发挥ANA筛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诊疗中的价值。

薛愉教授发表演讲

讲题:自身免疫性临床病例结合荧光疑难片解读

       薛教授分享《对话检验病例讨论》,主要分享2个病例。

       病例1:38岁女性患者,特点是肌酶高、间质性肺炎、技工手、gottron疹,有很典型抗合成酶抗体症状。送检进行欧蒙肌炎抗体谱检测,结果只出现Ro-52抗体阳性,没有出现抗合成酶抗体,而胞浆粗颗粒1:320。薛教授对于该病例想讨论问题:1. ANA核型:颗粒和胞浆型,对应哪些靶抗原?2. 抗合成酶抗体常见的ANA核型有哪些?

       病例2:64岁女性患者,有雷诺现象,后出现皮肤僵硬。入院后查体,有张口受限,全身皮肤僵硬、表情呆滞等,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完善检查后,发现ANA粗颗粒型 1:3200,Scl-70阴性,抗β2GPI抗体阳性。患者症状更符合RNP 聚合酶III抗体阳性,于是送检进行系统性硬化症抗体谱检测,结果确实RP11和RP155抗体阳性。薛教授对于该病例想讨论问题:1. ANA粗颗粒型,对应的靶抗原可能有哪些?2. 粗颗粒型需要警惕哪些疾病?3. 对于MDA5抗体阳性,但ANA核型阴性,如何解释?

刘爱平教授发表演讲

讲题:自身免疫性临床病例结合荧光疑难片解读

       刘爱平教授分享了《乙肝干扰素治疗后SLE一例及dsDNA定性定量结果不一致分析》的课题,共分享了2例病例。

       病例1:40岁男患者,因“双下肢水肿小便泡沫10天”入院。患者既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十余年,干扰素治疗2年。检查后,ANA均质型和颗粒型均1:1000,抗dsDNA抗体阳性,多浆膜腔积液,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药物治疗后,ANA核型滴度降到1:100, dsDNA阳性,但浓度降低,ANA谱均为阴性。肾脏穿刺结果:狼疮性肾炎IV+V型,活动指数AI 10分,慢性指数CI 1分。分析患者2020.8-2022.9 ANA核型结果,从刚开始均质型、细胞核颗粒和胞浆颗粒,经过药物治疗后,就只有细胞核颗粒型。所以,抗核抗体的荧光强度或核型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在狼疮治疗过程中可以出现dsDNA定量在正常范围, 而定性实验阳性的情况。

       病例2:64岁女性患者,因“右拇指关节僵硬、疼痛3月,检查发现尿潜血1月”入院。ANA均质型1:10000,ANA谱中Scl-70阳性、核小体弱阳。血常规正常、尿蛋白1+,尿潜血2+,考虑为结缔组织病。经药物治疗后,尿常规正常,ANA均质型滴度降低,dsDNA定量检测阳性,但dsDNA定性检测阴性。刘教授接着介绍RIA、IIF及ELISA检测dsDNA的优缺点,解释到不同方法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分方法学报结果。最后还分享了几个疑难核型及如何报。对于上述2例病例,刘教授想讨论问题:1. 对于非典型核型的备注,临床医生有注意到吗?2.对于抗核抗体定性分型和抗体谱不一致时,我们除了回答因为方法学差异导致,还能做什么?

       关于2位教授在讲题中提出的相关问题,由郑冰教授进行了具体且实用的解答。总之,本次分享的内容精彩且专业实用,为同道医生提供了相关经验。


【专家线上圆桌探讨——医检共话】

       在医检共话环节首先由周仁芳教授进行了关于抗核抗体检测-结果报告规范化的讨论。周教授依据国内外近年的专家共识对检测结果报告规范化进行了解读,综合国内外的综合和建议,周教授建议一份规范化的抗核抗体报告除了患者的相关信息外,核心内容应包括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定性结果、荧光模型、滴度、参考范围以及必要的临床建议。随后郑冰教授、黄卓春教授、曾俊祥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各个医院抗核抗体报告单的格式,并对报告格式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后续各位临床专家和检验科专家就下面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Q1:有的项目会出现多种方法学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检验科专家如何看待这种结果?比如像dsDNA这种对临床诊断比较重要的指标,不同方法学的结果阴阳不一致或者差异较大的,我们该如何跟患者解释?

李涯松教授:

       李教授表明,目前所在职的医院一般用三种方法学检测后再出报告。筛选试验是间接免疫荧光,着丝点抗体用免疫印迹法,dsD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化学发光法两种方法。临床上dsDNA检测结果不一致是因为这是两个方法学出的结果,比如间接免疫荧光法可能是阳性,但是化学发光定量阴性,对临床医生来讲阳性可能是存在的,阴性可能是试验方法敏感度不够或者所检测的抗原或者抗体检测的靶抗原或抗体不一样,因此不同方法敏感度不一样,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有阳性和阴性同时存在,更注重阳性的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判断。

黄卓春教授:

       dsDNA在黄教授所在医院使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化学发光法两种方法来做,两种方法一致情况占大多数。对于检验科和临床可医生检测结果都比较好理解,双链DNA靶抗原本身就是一个异质性的抗原,每个平台靶抗原的来源呈现的方式都是会造成不同测试性能不一样,结果可能会有差异。那怎么患者解释?一般来说,都是阳性患病可能性大,都阴性,患病可能性会减小,不一致时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的临床情况、检测的目的、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综合判断。

周仁芳教授:

       周教授提出抗核抗体绕不开dsDNA,从国内国际指南来看,dsDNA在亲和力、包被抗原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假如遇到两种方法不一致的时候,我们采用以短膜虫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放免法进行确认。另外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时建议定期使用同种定量方法进dsDNA检测,这也达成了共识。

Q2:目前ANA荧光检测有两种稀释体系,不同医院之间可能不一样,我们临床医生有时在看外院报告单时应该如何来看?

李涯松教授:

       李教授表示滴度在不同的医院差别比较大,对于抗体的滴度,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在疾病的活动度方面dsDNA和疾病活动度相关,但抗核抗体滴度不作为疾病活动度评估,但同一个病人同一个实验室,但医生还是会对抗核抗体滴度做个参考,但不同医院不用太在意数值的高低。

周仁芳教授:

       周教授指出dsDNA等抗体可作为疾病活动度疗效的检测,但抗核抗体不推荐作为疾病的评估。但有的医生也会发现患者抗核抗体滴度有反复的改变,并且可以寻找的一些相应的规律。另外,从实验室角度讲,目前给临床提供的滴度并不是完全绝对定量,只是半定量。


       医检共话环节的最后,曾俊祥教授给大家分享了儿童ANA检测结果判读与案例。曾教授结合了几个儿童临床例案,向我们解释了患儿某些抗核抗体的相关变化情况。比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复发患儿,头颅MRI呈活动期变化,抗核抗体特别是ENA这部分有弱阳性的表达,对此从临床和检验层面该如何解读等案例。曾教授提出ANA检测阳性说明存在自身抗体,只有高滴度ANA才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ANA检测报告,若结果非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可关注指标的变化情况,若指标下降趋势,且无明显临床表现,可继续随访复查,或无需临床干预;ANA-IFA与ANA-LIA两种方法学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较常见,报告解读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儿童中,1:40起始稀释倍数或许可帮助更多AARD的检出。

       周仁芳教授就曾教授的分享提出抗核抗体滴度的参考范围中儿童患者和成年人应该有所区别,儿童和成年人免疫应答机制不一样,应该基于患者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参考范围。

       李涯松教授提出关于抗体临床意义,需要结合临床,根据是否有免疫相关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排查,另外根据抗体特点进行分析。建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一个分层的管理。单纯一个阳性没有临床症状一般不干预。

       黄卓春教授分享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比如对于特殊的检验样本尿液、脑脊液等检测,参考范围和结果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的去看;另外对于急性外伤患者查抗核抗体阳性滴度很高,但临床医生检测发现是一过性的,属于短时抗原暴露。

       最后郑冰教授总结发言,感谢了各位临床和检验的专家,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有个很大的收获,同时感谢欧蒙医学诊断公司提供了这个分享平台。